結語


文/郭欣妤

何謂「竹塹學」?任何事情都會變成歷史,而對歷史的詮釋有許多種。我認為記載新竹市現在所發生的任何一切事物均對在地文史研究有所助益,無論主觀或客觀。

身為新竹南勢郭家人,雖然自家本身並不從事米粉相關行業(到祖父輩就失傳這項技術了),但經歷「米粉不是米」事件,看見自己的親友遭受辱罵,認為這並不是一個讓社會進步的方式。我們應該要能夠動起腦來,思考自己的食物來源,為什麼我們吃的食物是這個樣子,而不是等著別人把關。也應該要更深地思考,食物與環境關係密切,若無法好好保護空氣、土壤與水源,食物還是食物嗎?

新竹擁有特殊的條件,竹蜻蜓綠市集在這裡誕生並成長。竹蜻蜓的成員不限於新竹市,也不限於農友,在這裡經常有各種討論,大家透過不同觀點激盪而互相學習。農產品並不是掛上有機、友善或無毒就好,更要思考土地與環境如何永續經營。許多市集夥伴基於特定價值觀,選擇環境友善的生活態度與方式,例如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具、避免任何的資源浪費,以及選擇低環境負擔的產品等。市集成員的以身作則,讓新竹市的環境有了一些改變的契機,儘管力量薄弱,但正在一點一滴累積。

在《竹蜻蜓綠事集》創刊號中,用大量篇幅談論「米」這件事,也許有很多人有跟我一樣的疑問,為什麼要談米?麵也很好吃不是嗎,而且有時候外食的米不好吃?本刊物並沒有排斥別的主食,而是體悟到台灣的米食文化逐漸在消逝。稻米不只有營養價值,若用適當的種稻方法,甚至可以維護生態環境,「石虎米」或「鴨間稻」都有這樣的理想。

無論是選擇在地友善食材、努力減少使用消耗性用品以減少垃圾,或是去思考自己食物的來源,各種大大小小的行動都是改變目前環境的動力。猶記得在專家指導會議中,林如貞老師分享一個經驗,以前上過食農課程的學生,儘管已經看到目前的生態環境岌岌可危,仍毫不在意地喝鋁箔包,因為「不差我一個」,或許真的不差那一個小小垃圾,這樣的想法也很常見,過去我也抱持類似的想法。但從市集成員與其他真正愛好自然的人身上看到,實行盡量不製造垃圾的生活其實是一種態度上的選擇,養成習慣後,在心理層面上會有踏實感,也會漸漸影響身邊的人。

作為一個農學市集,竹蜻蜓很幸運地撐過九個年頭,但也遇上了無法突破同溫層的瓶頸。我們靜下心來,召開多次讀書會與工作會議,不斷激發新的靈感,進而開展了《竹蜻蜓綠事集》計畫。這一本《竹蜻蜓綠事集》受到日本《食通信》與許多台灣農學刊物所啟發,加上新竹市文化局的補助與指導而產生。對於竹蜻蜓綠市集而言意義非凡,因為這是我們自己寫的故事。「綠事集」有「集結綠色的事物」,也有「促進大家集結起來」的隱藏含意。我們期許透過閱讀這本刊物,讀者除了能知道新竹這塊土地上所發生關於食物的一些故事,也能夠一起思考如何讓環境更美好,並產生一些具體行動。

編者群

市集顧問:王俊秀教授
發行人:蘇至弘
總編輯:郭欣妤
文字編輯:林宜璇
美術設計:江新燕
稻米專題審定:林如貞
編輯群:阮光明、徐璟蓉、陳明珍、陳璿妃、鍾宛宸(依姓氏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