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專題
米與他們的朋友們

飽含土地的精華,滋養身心的餐桌

文/ 林宜璇


綠市集的夥伴經常做傻事,來市集的朋友們也支持我們的傻氣。就這樣,小農、生產者與消費者互動親切而自然,大家因為這個場域而珍惜每個月兩次的相見。二〇一六年,日本食通信的魅力吹遍全台,綠市集也因此發起了「綠市集讀書會」,第一本書共讀的是《食鮮限時批:日本食通信挑戰全記錄》,因為這本書點燃市集夥伴的傻夢想,「我們來辦刊物吧」。
經過兩年的激盪,參加讀書會的夥伴成為刊物的主要團隊,大家分工採訪撰文,甚至文編、美編都自己來。即使起初都不熟練,但我們全力以赴。因為夢想需要共同參與,最後的果實想必也甘美。
關於主題,刊物團隊討論一開始就確認以稻米為主角,其一是綠市集有超過一半攤主與稻米、米食加工有關,再者,米食與傳統文化、家庭情感有深深的連結。綠市集長期推廣節氣綠生活,因為這次專題,市集活動從稻米延展出食農教育,六月進行梅花粽教學、自製米漿、活鹽麴課程到便當日學習,同時也結合清大水木書苑,一起合作〈稻米。飲食。文學〉策展。
生活美學部分,我們也規劃了以稻米為主角的畫畫日、稻米繪本故事的介紹,以及「秋日野餐便當」比賽活動,希望透過這份刊物,將綠市集主要核心的稻米,從農場、飲食、料理、手作、畫畫、繪本與閱讀,讓更多朋友認識我們,增加自己動手做飯飲食聚餐與閱讀的美好時光。

農友專訪與稻米策展

專訪竹蜻蜓綠市集中與稻米有關的11位夥伴,採訪者也是市集的成員。我們實際走訪稻米與加工品的產地,體驗生產者們生活的環境,記錄下他們的耕作方式與理念。無論稻農或加工者,無不反省人與土地、大自然的關係。
另外,我們也與水木書苑合作,辦理稻米文學展,也記錄了此策展的過程,並推薦好書。

修復、品味與傳承米食文化
專訪「土礱師磅米芳」阿華與小桂


我們已經不太可能回到吃那麼多飯而不吃小麥的年代,米食文化回不來了,但還是要試著去拉一下。

環境、土地、人都無負擔的鴨間稻
「無負擔生態農場」


持續朝著願景「低碳場域、魚菜共生輕鬆無負擔」而努力。

遵循古法手工製作的百年純米米粉
「山川米粉 」


吃在來米製作的米粉,除了飽足外,因為這樣的成分好消化,對腸胃道的負擔也較低,糖尿病或洗腎病患都可以食用。

因為孩子,愛上土地
「媽媽米雅農園」


持續耕作,友善對待土地,提供人們安全無虞的蔬果作物,是回報天地最好的方式。

充滿疼愛與溫暖的回憶
「美人茶甜品小舖 」


「即使是生產的數量不多,收入也有限,但是我做的很快樂,因為一邊做,可以一邊回味跟婆婆相處的感覺。」

不忘初心,從土地的思維出發
「烘爐崎親子生態園」


自然彷彿受傷的母親,若好好照顧土地,土地也會帶來很多回饋,除了原汁原味的食物,生態也活化了,野生動物回來了。

石虎不要再傷心─上班族打造石虎田,期復育石虎棲地


販售石虎米的收入,會有部分收入作為石虎保育基金。石虎米的背後是一群人對野生動物的同理、對環境的愛護,以及對生態的尊重。

三十年堅持
只用純米和水做的「黃記粄條」


做傳統的客家米食,米是用台灣的,可以幫到台灣的農民。台灣種出來的米甜度和香度就不一樣。

被大自然照顧的人與農田
「四季農園」


土壤要夠健康,有機質含量高且孔隙多,植株強健,抵抗力夠,病蟲害的問題會少很多。

品項多元,米種豐富的客家美食
「祥太米食」


「我跟我先生的專長就是做吃的,我們也不適合去上班,那不是我們擅長的工作,所以為了生活我們就要拿出心力,堅持下去。」

飽國餵民的純米年糕
「樸食小舖」的心意


在地食物的系譜與做法,隨著長輩消失,也就一一消失。

「稻米。飲食。文學」
策展


綠市集與水木書苑以稻米為主題進行策展,有豐富的好書推薦與精彩講座。

米專題─農友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