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孩子,愛上土地 「媽媽米雅農園」
採訪撰文/攝影 :阮光明、徐璟蓉
「媽媽米雅農園」主人謝國泰與黃淑惠夫婦,二〇〇七年開始種稻至今已十一個年頭,他們種過台中秈十號、黑糯米、紅糯米、台稉二號、桃園三號、台稉十四號、台稉十六號、台南十一號與益全香米。田地面積二點三甲,從竹東種到北埔鄉南埔村,實行部分自家採種、育苗、不灑藥、不施肥,克服福壽螺,看田水,清水圳,颱風後上山找水,水不夠就種旱作,田間的草長得很茂盛,不用馬達抽水,不施有機肥,這種順應大自然的耕種方式,收成比慣性農法少很多。
了解自己的土地每個地方的水系統,就像一般房子水電路線,需要親自堪查並觀察變化;也就是說每換一塊地耕種時,就要認識在地水資源,親自走訪山頭水源頭或維修水路線或查出原因…等等,讓我們驚訝國泰與淑惠一家人的能力。
種水稻要懂水相、草相農夫要靈活面對不同狀況調整農作,並要了解所謂水相與草相。當面對福壽螺與雜草問題,在水足夠的情況下,可以用水位高低調整管理福壽螺,半天水量可過三分地。當秧苗插下之際,過田水保持土壤濕潤,福壽螺也安份在土壤裡,讓秧苗根系往下紮根。待田乾到微裂時,放川水流入土裂縫中,充分地養分流入土裡,福壽螺會從縫爬出來,此時觀察福壽螺的量,過多時再配合排水口放水,秧苗此時也約六公分高。秧苗長大纖維化,就放水讓秧苗、雜草、福壽螺三者在生態平衡成長。第二期再生稻,農夫只要顧好水就可以了。
大環境共好的願景面對外在環境,國泰覺得「所有稻米的品種,基本條件與需求都一樣:水要足夠、該給水時給水、管理好福壽螺與雜草。」而淑惠有很深的感受,「大環境裡的每種生物過的好不好,例如:有沒有水、有噴藥嗎、太多污染、農田蓋房子、認同感,最重要是要有共好的關係。」
為何曾在都市生活且沒農耕經驗的淑惠,能夠一頭栽進自然農耕十一年 ?淑惠說「為母則強,孩子曾經生場大病,除了藥療,能想到要做的就是食療」,從如何能吃到乾淨的食物開始,自己種稻,讓全家吃乾淨的食材,同時守護一片淨土。
很多米的加工,淑惠都想嘗試,像米粉、米麩、酒釀、粉粿。然而,理想與現實一直都是天平的兩端,只有兩隻手可以做,即使能生產又有銷售要煩惱,家庭成員的衝撞溝通,互相扶持,對淑惠一家人而言,這是用全部生命與淚水譜成的樂章。
下田對淑惠來說,是一件很吃重的事,可能發生腰酸、脖子痛、農機的粗重與其它潛在危險。支持淑惠的是全心投入農務的國泰,粗重複雜的碾米與包裝工作,都由國泰來執行。
因為農務需要人力協助,原本是竹科工程師的國泰,放棄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跟隨淑惠一起走入田野。聽他們分享農耕生活,發現淑惠深深地愛上撫觸泥土的感覺,令人感受到淑惠與國泰追求田園生活的堅持。他們認為「持續耕作,友善對待土地,提供人們安全無虞的蔬果作物,是回報天地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