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土地、人都無負擔的鴨間稻 「無負擔生態農場 」

採訪撰文/攝影 :阮光明、徐璟蓉


鴨子與有機農田的樂活故事正在上演

跟著指示走,看見湖水之後,對目標更有感覺了,這裡是大環境裡種稻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新竹峨眉湖光村,湖光山色,因其地形神似古農具「畚箕」,讓人稱為「畚箕窩」,「無負擔農場」座落於此地。農場為何取名無負擔,女主人方依萍娓娓道來,除了希望「讓環境、土地、人都無負擔」,UFD農場也盼望這會是一個集結農夫的夢想(United Farmers' Dream)的地方。

「鴨子的工作是幫我除田裡面的雜草,鴨子的腳掌很大,利用牠的蹼帶上泥土把剛發芽的雜草消滅掉」這是農場男主人劉盛展說的話。劉家的田,是一九四三年劉盛展的父親開始種的,目前峨眉水稻總面積約三十公頃,劉家的水稻面積如今就佔了約七點五公頃,從二〇〇〇年響應政府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開始陸續種植了台南十五號、苗栗二號、台稉九號、台中秈十號,現在主要以台中秈十號為主,今年也種了一塊小面積的黑米。

會選擇台中秈十號,因為看好其抗病蟲害強、纖維質高、澱粉低的特性,適合現代人的健康訴求,讓人吃了無負擔也助於有機耕作,不過因為米粒長的特性,碾米時要四、五遍才碾得好,這更考驗了農夫碾米的技術。

有夢的劉盛展,其實在年過半百,兩個兒子分別是十六歲和七歲的時候,走上有機這條路,雖然沒有想像中容易,至今也走了八年,無負擔農場,是新竹峨眉第一間有機鴨間稻農場。一九九五年出生的劉奕,是劉家的長子,童年在峨眉長大,耳濡目染之下,對農事及鴨子的餵養,毫不陌生,國中時家裡轉作友善耕種,他時常回家幫忙煮鴨食,一路跟在父親身邊,理解到不少永續循環的理念。

而如今的峨眉,每五位人口就有一位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平日的午後,街上尤其寧靜,燕子清脆的啼叫遠勝過人車的聲音,這是一個沒有便利商店的地方,像劉奕這樣二十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人,統計上有三百五十七位,但他們大部分是在外地生活,劉奕很希望透過一些努力,把年輕人呼喚回來,這也是他的父母親劉盛展與方依萍很希望做到的事。而多年的幫忙家裡處理農事,劉奕對土地的感情,跟父母親越來越密合。他說:「我可以慢慢了解到爸爸他們那種務農的踏實不太一樣,會想要守在這裡,守住這個農場。」畢業於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劉奕毅然決定留在家鄉,同時以自家的有機米、鴨蛋或峨眉桶柑為原料,製作烘焙產品,期盼藉由加工的知識力量,把他們家的農場升級成二級或三級實驗型農業。

跳脫傳統將農產品賣給盤商的模式,「無負擔農場」結合產官學的經營,其中交大義築實驗室是重要推手。四年多來,交大義築在農場的努力成果豐碩,大學生透過課程用舊物回收組裝成教室、手染布的製作、自然材質的竹編辦公室,而經過劉盛展和方依萍八年的努力,這裡許多生態回來了。

兩年多前的某天,專長生物生態觀察研究,住在峨眉街上的年輕人Gus,隨性走到了劉家的田,晃一晃,跟初次見面的劉盛展說:「旁邊慣行的田青蛙都沒有那麼多,你這做有機還用合鴨共生的田青蛙比人家多。」這句話振奮了劉盛展,劉家也從此開始投入生態調查與積極呵護生態永續的行列,除了原有魚菜共生的教育場域,2018年,劉奕實驗性地在設計「在大田中看見小田田」,小田田內的四口池以可食地景的概念,種有水蓮、茭白筍、大荷蓮及菱角,最終目的是營造生態棲地,雷陣雨就是牠們整晚狂歡的信號,二重奏三重奏大合唱不醉不歸!

秘密基地是每個人心中藏著的渴望,在這麼好的農場裡,可以看到蜻蜓、蝴蝶、雞、鴨、蜂,還有含羞草,農場女主人方依萍帶著我們穿過竹林小徑,大家都陶醉在自然中,而農場一旁為銀髮族設計的友善不彎腰菜圃與蜜源植物的種植,多元的農場,帶給傳統農夫另類思考,也讓我感受到方姐想為社區營造的心。

方姐說「鴨子在吃稻穗」,阿展哥馬上去拿食物,用器皿敲響午餐聲,喊著「鴨兒吃飯啦」。一旁的流水聲、水渠的野薑花香,在夏日稻田間讓人好舒服。無負擔農場的稻子,最大的特色是鴨間稻,而鴨蛋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歡迎來綠市集認識,農夫翻轉單純種稻的刻板印象。

無負擔農場(新竹縣峨眉鄉湖光村畚箕窩)
米品種:台中秈十號
米加工:桶柑米酥、飯糰
其他產品: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