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品味與傳承米食文化─專訪「土礱師磅米芳」阿華與小桂

採訪撰文:郭欣妤


從泥土到嘴唇的嘗試

土礱師磅米芳的阿華與助手小桂,選擇住在清幽的峨眉山裡。來到這裡,可以看到許多土礱的模型與真正的土礱。去年種植的稻米是台稉十四號,也嘗試種植黑米。今年爆去年種的米,平常也會煮來吃。一般來說,任何米都可以拿來磅米芳,會因為軟硬度、香氣而有所差別;黑米煮起來雖然很好吃,卻太硬不太適合做成米芳。

在種稻的過程中,遇過哪些困難呢?阿華說,因為田是租的,很多事情沒有辦法掌控。去年租的是小河旁休耕已久的梯田,遇到漏水問題,如果田地漏水將造成水位偏低,雜草的種子較容易接觸空氣而發芽。阿華在田的四周繞了三、四十遍卻找不到漏水的洞,表示有可能田中央的破洞漏水,通常要進行大工程才能夠處理。

製作磅米芳的緣由很簡單,因為看到別人磅米芳覺得很有趣,自己就買了機器開始學著做。阿華在二〇一四年下半年開始在清大綠市集磅米芳。磅米芳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機器耗材,價格並不便宜。另外,一、兩年前身上有好幾個關節在痛,目前有好一些。做磅米芳主要的傷害在手腕關節,攪拌動作對手腕影響很大。阿華回顧到,覺得自己剛開始半年做的米芳其實沒這麼好吃,覺得消費者們很容忍。後來,也開發了其他口味的米芳。

賣米芳也賣理念,倡議力行減塑包裝

因為米芳怕潮濕需要包裝,常來市集的客人可能知道磅米芳攤位希望客人能夠自備容器以減少使用塑膠袋。提倡減塑的幕後推手是小桂,她從學生時期就開始接觸減塑議題。小桂在二〇一五年開始幫忙阿華磅米芳,儘管會稍微影響銷售情形,阿華也同意小桂推廣客人自備容器。他們會帶著一些關心環境議題的繪本來綠市集分享,讓更多人了解綠色消費與垃圾減量背後的意義。

「我小時候是一個比較喜歡吃麵,沒那麼喜歡吃飯的小孩。我們現在是理念型的消費者。」詢問米帶來對人生的體悟,阿華這麼說:「人生中各種東西不斷壞掉,你的身體會壞掉,你的房子會壞掉,車子會壞掉,小狗會生病,人生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都是拿來修好這些不斷壞掉的東西,包含我們的米食文化。它已經壞掉了,我覺得修不好,但還是要試著去修修看。」我們已經不太可能回到吃那麼多飯而不吃小麥的年代,米食文化回不來了,但還是要試著去拉一下。

醬油拌飯專賣店,可行嗎

談到自己的家常菜,阿華提出簡單又美味的醬油拌飯。阿華認為我們不會單純去想像豬油拌飯這件事,它其實可以十分講究。台灣人對「品味」的想像被歐美綁架了,通常想到不是紅酒就是咖啡。品味就是一樣東西卻有各式各樣的味道可以欣賞。一般台灣人家庭有三樣東西很適合拿來品味,就是醬油、茶和米,依師傅(農夫)、產地、品種或菌種不同,就會有千變萬化的味道。品質好的醬油就跟品質好的紅酒一樣很多事情可以講究。如果把咖啡店的概念移植來開醬油拌飯的店,選擇不同產地的米、油與醬油,最後端上一碗拌飯,是否可行呢?

未來還想做什麼呢?正在進行的是寫書與演講,舉辦教人做泰國土礱的工作坊,以及到小學辦理體驗課程。為什麼選擇學習土礱、開始重視文化傳承這一塊,以及選擇現在的生活方式呢?這是慢慢累積的,並沒有一個特別的觸發點。然而,阿華在大學時期卻有個印象深刻的小事件,當時他還沒有接觸當地食材、有機等議題,有一天他在校園的便利商店裡站了很久,覺得這家店裡面雖然賣很多吃的,但他意識到,這家店裡面沒有食物,都是飼料,而不是新鮮、好的食物。

夢想練習曲趁年輕

「有些事情就是要年輕去做。」他們開的車子彩繪著他們對各種生命的關懷,並透過環島將土礱與磅米芳帶到台灣各地。對品味的詮釋、對修復米食文化的期許以及對環境的關懷,阿華與小桂身體力行,到市集擺攤也到小學進行米食文化體驗。歡迎大家在氣候涼爽的日子裡,來到市集看阿華磅米芳的過程、聞米的香氣,也品嘗甜美的米芳。

達人傳授私房料理
  1. 米漿:一公升滾燙的熱水、100克的米芳與50克的花生,這樣就可以打出米漿了。如果要再豪華一點,可以額外再加50克冷壓花生油,會有牛奶的口感。可再依個人喜好加糖。
  2. 油與醬油拌飯:在白飯上淋好的油(推薦本土花生油、茶籽油與豬油),再淋上好的醬油,拌一拌就很好吃了!

土礱師磅米芳 (新竹縣峨眉鄉)
米加工:不同品種都可以成為磅米芳,其軟硬度和香氣不同
主要產品:米芳、米食文化體驗、土礱工作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