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國餵民的純米年糕 「樸食小舖」的心意

採訪撰文 :鍾宛宸


是蓬萊米做的年糕呢!

「飽國餵民」這四個可愛的字,在樸食小舖自己寫的文章裡不時出現,從小地方展現出對於糧食與農友的心疼與心懷的責任。對以此為己任的樸食小舖來說,米的加工品一直是他們想做的。市集農友已經研發了不少,像是純米米粉、米蛋糕、米香。以麵包和果醬為主要商品的「樸食小舖」,一開始有做過米貝果。但發覺米貝果的主原料還是麵粉,米只是配角。後來新燕在新聞看到大陳年糕,眼睛一亮,居然可以用蓬萊米做年糕(坊間大部分的年糕成份有加糯米),台灣最大宗種植就是蓬萊米呀。很少人在做年糕那就來試做。新燕還很認真地去研究年輕人吃什麼樣的年糕,發現韓式年糕很受歡迎。人氣高的純米韓式年糕於是在二〇一八年一月上市了!

不為別的,就是要提高糧食自主

選做年糕就是要提高糧食自主。尤其台灣的稻米,佔主要農作一大部分。而台灣稻米的食用量創新低。新燕很感慨地說到,因為市集有很多種稻的農友,對大夥兒來說是個切身的議題。這讓樸食在加工上想要推動,增加稻米的食用量。純米年糕因為不添加,米的用量很高。新燕說,如果每個禮拜做的話,一個月大概可以用二十公斤的米喔!

新燕分享了一次次試驗的結果,發現年糕可以用各式各樣的蓬萊米。大家以為年糕要用糯米,但其實糯米會讓年糕很軟,用蓬萊米才會Q。不同米種,有的不成形,或者太軟,品種不同口感差蠻多的。混米或單一米做都可以,不過都要調整口感。畢竟年糕是要吃口感的。要用比較圓的米,長的米不好做。吃起來很Q的米就好做,可以用這樣來判斷。最後發現台稉九號特別好吃。有次使用里仁的鴨間稻(聽說是台稉九號)試做,的確非常成功。後來是用花東的銀川米也不錯。也有加過糯米或紫米。紫米有香氣,不用加多,顏色就很漂亮。

那就帶年糕回家煮吧,五分鐘就煮好嘍!

以前吃飯是件小事,新燕發現,現在回家吃飯變成是困難的事,因為除了煮飯還要煮菜。所以在推廣上,要想怎麼符合很多人的想法,讓大家方便操作,同時提醒大家要多吃一點米食或是米飯。年糕料理方便,其實很好代替速食,只要直接冷凍加熱,大概五分鐘就熟了。

年糕作工細瑣,新燕直說第一次做覺得真是太辛苦了。但這個結果出來自己是很滿意的,味道很棒。這樣的費工可以產出這樣的成品,加上市集消費者的捧場,對新燕來說是蠻高興的。新燕還說,等有空閒,下次要來研究一樣是米做的茯苓糕!

「在地食物的系譜與做法,隨著長輩消失,也就一一消失。」

最後特別放這段小對話,在樸食的網站上看到這句話,「在地食物的系譜與做法,隨著長輩消失,也就一一消失。」請新燕分享關於這句話的感想。

新燕觀察到「小時候常吃發糕,黑糖發糕或糖發糕,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做。今年過年發現大家倒的廚餘,發糕常常被丟掉。很多人不吃發糕了,會覺得是拜拜跟討吉祥用的」。現在人對於吃東西的動機是想不想吃。發糕以前只有在過年吃得到,現在甜點太多,反而變得稀鬆平常了。

這些傳統食物的做法跟傳承已經開始消失了。發糕是一年做一次,有吉祥的意思,而且它發的裂口大不大,可以預測你今年發不發,以前過年第一天的早餐一定要吃發糕。現在這些食物跟背後的文化,全部斷層了。

「我媽做的發糕很好吃,其實她要傳給我都一直拒絕,我拒絕的原因是我覺得沒人要吃了。現在我媽生病不能做發糕了,我突然覺得這個傳承變得很有意義。」新燕反省自己「媽媽覺得好重要,為什麼我覺得不重要。我要想想為什麼我覺得不重要,因為我自己也不喜歡吃了。」

飲食,其實代表家庭概念

其實不只發糕,像粽子、蘿蔔糕,老一輩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到我們這一輩已經斷開了。老一輩會消逝,新一輩會起來,但新一輩沒有傳承到飲食文化跟生活文化的概念,我們失去的是什麼。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轉眼之間就不見了。

細想飲食背後我們到底少了什麼,其實是一個家庭的概念。新燕感概地說「因為那代表你不在意過年的第一天你要吃什麼,要跟誰一起吃。對家的重視愈來愈模糊,對食物的重視也愈來愈單調」,最近新燕想研究茯苓糕,她想知道傳統糕點怎麼來的,怎麼做的。有些食物是因為那個年代,那個歷史、環境跟條件才會產生,到了現代也許不是那麼需求跟符合,但我們可以想想除了食物本身,它真正想傳承下來的東西是什麼。新燕期許自己「我不太想失去這樣的東西。或者是我們可以把那個年代的東西去做改變,讓他符合現代,但不失掉傳承。這是我們在這個議題上想做的,食物的意義。」

樸食小舖(苗栗縣公館鄉福星村)
米加工:台稉九號製作純米韓式年糕
主要產品:手工果醬、老麵烘焙飯糰